我們都忘了,放下也是一種選擇2
讓你幸福加乘、煩惱歸零的80則寓言小故事
這本書是我在2012年發生車禍後在家靜養時讀的其中一本書籍
當時的我非常沮喪、非常憂鬱、非常徬徨
看到臉書上很多朋友出去玩、吃美食的照片
我覺得很羨慕...因為我無法自由走動...
這本書是媽媽的一位朋友借我的
那位阿姨有在禪修
雖然身體不是很好
但每每看到他和他媽媽總是很開心的樣子
他們母女倆知道我發生意外
三不五時就拿著自己做的點心、圖書館借的書籍來探望我
媽媽有個說話的伴,似乎也比較輕鬆
話題回到書的內容
黃桐老師的作品有些是他的讀者分享的親身經歷、有些是他聽聞的或自身的經驗
用一種輕鬆的筆法讓讀者在每一篇文章裡面都能有所啟發
但絕對不是要我們真的拋開世俗的一切到山上修身
因為現實的經濟面還是要顧
(而且修佛還是要有緣份的)
總之,
黃桐老師藉由文章讓讀者能用一種正向的態度
去面對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
而不是逃避
更無需拿自身處境去和別人比較
只需做好自己
【我們都忘了,放下也是一種選擇2
讓你幸福加乘、煩惱歸零的80則寓言小故事】
序
放下心中的水桶,才能擲出快樂球
前陣子看了報紙上一篇文章,讓我感觸良多。
文中提到,前暨南大學校長,也是知名作家李家同教授,某次對全國菁英高中生演講。他在演講中提到,印度窮困地區的人民,窮到必須跟猴子討食物吃。台下的高中生聽了發出一陣爆笑。李教授板起臉孔,生氣的說:「這有什麼好笑?我是在跟你們說一件嚴肅的事,讓你們看到世界的真相!」
記得我大學時代,曾在兒童作文補習班打工,負責批改學生的作文。某次,老師出的題目是「做個成功的人」,十來個小學中年級的孩子,作文簿裡寫滿「我以後要賺很多錢」、「我長大要開賓士,住別墅」……無一例外。更有孩子寫著:「我現在一定要用功讀書,以後才能當律師、醫生,不然會變成農人、工人。」
這些年輕的孩子,正該是純潔、充滿理想與熱情的時候,但他們心中卻沒有同理心,心中只有「自己」,已經學會成功等於金錢,學會勢利眼,甚至學會了階級歧視了!有人擔心,當這些孩子長大,我們的社會將變成什麼模樣?但我擔心的,卻是以後將看到更多性格扭曲、不快樂的人,我們也將因此付出更多代價。但是,我們能怪這些孩子嗎?孩子本是一張純潔的白紙,該怪的是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教育。
我們的教育,一直在教我們「獲取」,卻不曾教我們「放下」。該放下的,不僅是金錢、物質、權力種種私慾,更包括怨懟、嫉妒、不滿足、自我中心……種種你能想到的負面思考。不要以為「放下」只是損了自己所有,白白便宜了別人。因為一個能「放下自己」,長存善良、正直的人,也總是那個最為受惠的人。
某次我與一名長輩聊天,當時這位六十多歲的婦人剛獲頒國家級的志工服奉獻獎。問起她投入志工的原因,她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,竟是「治療憂鬱症」。我聽得一頭霧水。原來,她在丈夫過世後,一直鬱鬱寡歡,看精神科看了幾年,每天吃藥,仍沒有起色。她每天念茲在茲的都是,「我為什麼這麼苦」?她的女兒看不下去,硬拉母親到老人服務中心當志工,出乎意料的是,這彷彿為她打開了一扇窗。她越做越起勁,病情穩定後,乾脆又跑到輔導單位當志工,專門服務罹患憂鬱症的成人與少年。
這位長輩告訴我,她從憂鬱轉為快樂的原因,其實很簡單:她的快樂,在於放下。她做了一個很棒的譬喻:「以前,我的雙手好比提著兩個沈重的水桶,水桶裡裝滿自己的痛苦。但現在我的手必須空出來,好牽起比我更苦的人,所以我痛苦的水桶也自然放下了。」
我們總以為快樂是「獲得」,其實正好相反。最有福的人,其實是手心向下的人,這個手心向下的動作,既是「放下」,更是「給予」。別忘了,快樂其實一點也不難。因為快樂就像一顆皮球,你將這顆球丟向別人,它馬上就會反彈回來。不過,先決條件是,你的雙手,必須先放下盈滿私慾、負面情緒的水桶,才可能擲球。
今天突然又想起這本曾陪我走過低潮期的書
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416384 (←博客來)
留言列表